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,心电图检查,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,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,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 (一)疼痛:为此病最突出的症状。发作多无明显诱因,且常发作于安静时,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,但疼痛程度较重,持续时间久,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,用硝酸甘油无效。病人常烦躁不安、出汗、恐惧或有濒死感。少数病人可无疼痛,起病即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
心脏在损失了大块有收缩力的心肌并发生收缩动作失调之后,较为正常的其他心肌必需代偿地增加收缩强度以维持循环,心脏进行重构(remodeling)。但当时发生的心肌严重缺血使心室作功减低;低血压又使冠脉灌流减少,酸中毒、全身缺氧和心律失常又进一步影响心室功能;以致心肌不能代偿,心脏扩大,甚至出现心力衰竭。先发生左心衰竭然后右心衰竭,但右心室心肌梗塞时,可首先出现右心衰竭。左心室代偿性扩张或二尖瓣乳头肌梗塞可致乳头肌功能失调,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,后者又可加重心力衰竭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
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力衰竭称为泵衰竭。根据Killip的分组,第Ⅰ级泵衰竭是左心衰竭代偿阶段,第Ⅱ级为左心衰竭,第Ⅲ级为肺水肿,第Ⅳ级为心原性休克;肺水肿和心原性休克可以同时出现,是泵衰竭的最严重阶段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
心肌梗塞急性期时,心肌呈大片灶性凝固性坏死,心肌间质充血、水肿,伴有多量炎症细胞浸润,以后坏死的心肌纤维逐渐溶解吸收,形成肌溶灶,随后逐渐出现肉芽组织形成。病变波及心包可出现反应性心包炎,波及心内膜引起附壁血栓形成。在心腔内压力的作用下,坏死的心壁可破裂(心脏破裂),破裂可发生在心室游离壁、乳头肌或心室间隔处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
按梗塞灶的大小及其在心壁的分布情况,分为三型: ① 透壁性心肌梗塞:病变累及心室壁的全层或大部分,病灶较大,直径在2.5cm以上,常见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;心电图上出现病理性Q波;此型最为常见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 ② 灶性心肌梗塞:梗塞范围较小,呈灶性分布于心室壁的一处或多处;临床常易漏诊而为尸检所发现。 ③ 心内膜下心肌梗塞:梗塞灶位于左心室壁内层一半处以内,呈小灶性,但分布常较广泛,严重者左心室壁的四个面的心内膜下均有病灶;心电图上一般无病理性Q 波。
(三)急性肺动脉栓塞 肺动脉大块栓塞常可引起胸痛、气急和休克,但有右心负荷急剧增加的表现。如右心室急剧增大、肺动脉瓣区搏动增强和该处第二心音亢进、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等。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出现也较早。心电图示电轴右偏,Ⅰ导联出现S波或原有的S波加深,Ⅲ导联出现Q波和T波倒置,aVR导联出现高R波,胸导联过渡区向左移,左胸导联T波倒置等,与心肌梗塞的变化不同,可资鉴别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
(四)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、消化性溃疡穿孔、急性胆囊炎、胆石等,病人可有上腹部疼痛及休克,可能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疼痛波及上腹部者混淆。但仔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,不难作出鉴别,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助于明确诊断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
1、休息:病人应卧床休息在“冠心病监护室”,保持环境安静,减少探视,防止不良刺激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 2、吸氧:最初2~3天内,间断或持续地通过鼻管或面罩吸氧。 3、监测措施:进行心电图、血压和呼吸的监测,必要时还监测血流动力变化5~7天。密切观察病情,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提供客观的依据。监测人员必须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进行工作,既不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,又要保证病人安静和休息。 医学百科网-MedBaike. com